我今天才意识到营养学是文科

作者:若饭 发布日期:2017-09-22



昨晚我在朋友圈发了个消息,让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1.jpg


不少回复都提醒我营养学属于理科,尤其是食品行业从业者。能和我调侃的大多是互联网从业者。看来我这个玩笑开的并不好。


我是一个知识体系混乱的人,本科物理系,在职硕士读了法学,同时又度过了十余年的编程生涯(Linux系统开发之C语言工程师),参加了高级营养师学习(我国已取消公共营养师资格证)。我知道营养学属于理科,但是『消费市场的参与者已经把营养学变成了文科』,这个参与者包括了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和商家。


理科一般是指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数理逻辑的统称。文科又称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所以把营养学列为文科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食物营养知识源于民间流传的段子


比如吃核桃会更聪明,吃韭菜能壮阳,吃酸奶能美容等。近期流传的比如吃酵素治百病,吃牛油果治百病,吃藜麦治百病,喝红酒治百病。(把治百病换成抗癌也可以)


以韭菜为例,我找不到一篇官方论文或科研报告提到韭菜能有补肾壮阳之功效。历史文献或者中医学科里也没有,目前常见的说法是韭菜中含有大量的锌元素对男性甚好。可惜我查阅了下《中国食物成分表》,韭菜的锌含量极低,每100克只有0.08毫克,最高的反而是马的心脏(14.74毫克),其次是蝎子(14毫克),然后是生蚝(11.5毫克)。


或许你会说『多吃生蚝能壮阳』总不会错了吧?然而至今没有科学研究证明多吃锌能壮阳。锌元素和各种矿物质一样都是构成人体器官的组成部分,只能说是为了器官正常发育而已,和提升性生活能力无关。假如真那么有效,直接吃锌是不是更痛快,关韭菜什么事。退一万步讲假如真有效,或许要每天吃200克韭菜,持续200年才能有壮阳之功效。我坚信没有数据量化的营养知识都是耍流氓。


话说回来,其实我不排斥这些段子,毕竟吃这些东西也没啥坏处,对人类来说能在吃这些食物的过程中多一分精神安慰也不是坏事。生活那么艰辛,如果一切都赤裸裸的回归理性,那真是惨无人道。所以我说营养学属于文科,是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输出知识内容。



2

不同的出身造就不同的身价


我总是告诉我妈『价格贵的鸡蛋和便宜的比起来,在营养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可惜永远劝说不进。我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有效说服,老妈就一句话『贵一点总是好的』,堵得我哑口无言。


除了价格,产地也非常重要,一些食品的宣传文案写着『创始人寻遍了全国/全球的xx,终于发现生长于xxx的是最好的。』,这的确有效,让人觉得有情怀。历史上《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洗脑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而事实上这根本不是气候或者环境导致,只是因为橘和枳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而且同一个食物不同的颜色和大小也会让人觉得营养特别好。黑枸杞比红色的好、白壳鸡蛋营养更好、小番茄比大番茄营养好。还有诸如黑色食物养肾、绿色食物养肝、紫色食物养心、黄色食物养脾、白色食物养肺。


再比如绝大多数人认为有机食物比非有机食物的营养更好,还催生出了一大批相关创业项目。其实有机食物只是一种成本更高的种植方式导致售价高一点而已,就连美国农业部秘书Dan Glickman也澄清说『有机只是一种生产哲学,和普通食品相比,经过有机认证的食品并不意味更优质、更安全或者更健康的食品。』(出自ift.org)  


可相信以上这些『常识』的人是难以被扭转观念的,因为营养学自身不具备理性的逻辑或者说很难有直接的验证手段来证明这一点。甚至什么叫做『营养更好』也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一个蛋白含量30%的食物一定比蛋白含量20%的食物营养更好吗?


话说回来,我依然不排斥这些现象。毕竟营养学属于文科,以上文化至少满足了送礼需求。



3

食物进入了看脸的时代


看脸的时代是个好时代,也是个坏时代。我所认为的『看脸』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视觉感受,很直观,一是心灵感受,很深刻。


前者的需求让不法商家发现了机会,出现了苏丹红鸭蛋、用洗虾粉的小龙虾、硫磺熏生姜、工业明胶老酸奶等不计其数的食品安全事件。他们能够很精准的把握大众心理需求,进而用『技术』手段做出好看的食物,让消费者觉得很有营养很健康。那些土生土长的苹果萝卜之类,外表丑陋无人问津。


心灵感受则是各种产品图和宣传文案。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朋友圈出现过各种网红食品,比如一个热量仅有一百大卡的产品,他会说『抗饿一整天』,一个普通的贴牌坚果仿佛能让你吃出苗条身材。还有各种『断章取义的健康食品』迷惑性更大,他只告诉你含有某种成分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却不提为了口味和工艺而添加了过多的白砂糖。


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朋友圈则早已被微商产品淹没,比如有『能瘦身的矿泉水』、『能包生男孩的果汁』等。我国食品法明确规定普通食品不能宣传保健功能,甚至不允许有功能暗示。


可是这类情况恰如周瑜打黄盖,对消费者来说反正果汁本身就要买来喝,如果万一能生男孩,那何乐而不为,毕竟咱文化就是『宁可信其有』。营养学到了这个层面就更加无力,大家即使知道可能是假的,也愿意尝试。因为营养学无法立竿见影的打脸,依旧是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4

利益驱动的营养派系撕逼


我一直坚信『真正的营养学和食品工业是冲突的』,前者服务于科学研究,后者服务于商业利益。我也总是消极的说着『现如今好看好吃的食物都不健康的』。


朋友圈总是看到一群做素食的人在大骂高脂肪饮食,而对面的这些人甚至说出『倡导低脂饮食,抵制过饱和脂肪的人早晚会被钉在耻辱柱上』。营养学专家们面对这个局面更愿意保持中立,一句『大家说的本质上都没什么错』让局面保持融洽和谐。


因为利益驱使,营养学界出现过各种丑闻。最触目惊心的当属糖业事件,《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揭露了美国制糖业上世纪60年代花钱收买科学家控制舆论,弱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酸推为罪魁祸首的丑闻。哪怕到目前为止,大家依旧不怎么待见饱和脂肪酸。


回顾营养学发展历史,各种观点被反转的事件层出不穷。曾经被强烈抵制的胆固醇如今又被平反,美国居民膳食指南里已经取消对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甚至连我们一度认为『早餐要吃的像皇帝』的说法也遭到了质疑,有研究认为这个最重要的早餐变成了最危险的一餐:


剑桥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授、白金汉大学副校长、自己是糖尿病人的泰倫斯·基利(Terence Kealey)经过多年跟踪记录和研究,写了一本认证严谨、但有点颠覆常识的书《早餐是危险的一顿饭》(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引发医学界、健康界、民科界的激烈争议。我也表示质疑,我更想说的是营养学一直是处在争议中发展,千万不要妄下结论。


现如今则高脂肪和低脂肪饮食相互撕逼,其实都是一厢情愿,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只要想想谁是受益方即可。我们曾经写过一篇长文《近200年历史上有关各种减肥方案的演变》,不难发现历史一直在重复。高脂肪还是低脂肪这些套路,一百年以前就玩过了。


考虑到同行和友商较多,以上观点我只描述现象不做表态,只为说明营养学背后的推动者到底是谁。我们知道营养学有部分是化学生物学等理科,但更多的依旧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科学。



5

营养学的根基是经验科学


我在看营养学会出版的《公共营养师》的时候,发现这样的内容。


『鉴于我国目前尚缺乏钠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也未发现钠缺乏症的报道。因此难以制定EAR和RNI,现在仍沿用1988年的AI值』(第98页)同时该书也表明钠摄入量超标与高血压等基本并无直接联系,正常情况下钠摄入过多并不被人体积蓄。我们认证中的高油高盐等同于不健康,依然缺乏可靠依据。更多的只是经验告诉我们差不多应该就是这样的数据。


『膳食硒的需要量是以防止克山病发生为指标的最低摄入量,测定方法是基于当地日常饮食硒含量取平均值进行计算』(108页),在我看来这是小样本数据,依然是经验主义在支撑营养学。


之前我也提到《中国食物成分表》,目前网络上能找到各自年份的版本,我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权威有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数据的有效性及其参考价值,这些数据是什么时候检测的?同样都是土豆,不同品种不同年代的运营数据差异到底多大?目前各种食物的GI值(升糖指数)是否存在极大的误差?


我试着把网络流传的各个excel版本导入MySQL数据库后对比分析,发现几千种食物里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骆驼掌,VC含量最高的是柿叶茶,钙含量最高的是石螺,VA最高的是砂仁,纤维含量最高的是茯苓。即便如此,VC含量最高的食物就能说他比VC含量低的食物营养更好吗?


2.jpg


科学家们在探讨学术,商家们借机卖货谋利。


营养学为了什么?让人类更加健康的活的长久,而我坚信按照营养学的要求来进食绝对是反人性的。每个人的人生也就短短三万天,几乎都来不及验证各种营养学量化试验所产生的结果。因为个体差异带来的干扰实在太大。


作为理科,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但是营养学不一样,你的基础代谢是2000大卡,今天吃了1500大卡并且运动了500大卡,理论上会有1000大卡的不足需要通过消耗自身组织来弥补从而降低体重约100克,然而事实绝非如此。不然减肥或者增肥就真的是易如反掌。


要不是考虑到文章内容会太长,我还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基础代谢到底是什么数据,是否科学;我国的营养学标准和国际标准有哪些区别;我们自测的体脂率是怎么算出来的;运动的时候测出来的热量消耗到底有多大误差;甚至手环心率检测睡眠质量检测到底是否科学(我曾经把某厂的手环套在矿泉水瓶上,心率是每分钟83次);脑波检测到底玩的是什么套路。


我们创立若饭时定下了三个目标,那就是打造超值、方便和营养的正餐食物。三年过去了,假如现在找出各种正餐基于这三个特征值分别打分,我坚信在国内范围里,若饭的总分最高,没有之一。


『超值』这个事情请恕我改进的有点慢,目前平均15元一餐的费用并不是我的目标,未来必须要做到10元以下。至于『方便』则一直在有效推进中,我们终将给到大家一个若饭独创的体验,对得起食品科技公司的名号。


关于『营养』这块我的确有点无力,我不会告诉大家吃了若饭会排毒养颜、会让头发变黑,会去湿气,会调理肠胃,也不会借着各种饮食不规律导致猝死等现象来推广若饭的重要性,也不会借着各种饮食风口概念来推动若饭的好处,因为没必要,若饭不care这个。我甚至会通过食用量计算器告诉一些用户『你不适合吃若饭』。


鉴于营养学是文科,若饭则尽量基于普适的、较为先进的观点打造配方,选择我所认为的靠谱的原料供应商,选择我看得上的资质完备的工厂进行生产,毕竟我自己是若饭的最资深用户。


配方这块若饭只是基于营养学数据进行研发,并且最终输出的营养成分和含量尽可能符合我国的《18-49岁成年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考虑到吸收率影响我们还进行了用量的优化),这在我看来应该是足够的健康合理。


最后分享万维钢的一段话:


『营养学的水很深,我感觉营养学这个局面就是越低端的说法越信誓旦旦,越高端的说法越是不确定。晚报和朋友圈微商理直气壮告诉你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一流调查记者只敢小心翼翼的指控,而科学家们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