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领取一份基于若饭大数据的互联网行业洞察

作者:若饭 发布日期:2019-01-23



过去一年,团队做了不少事,并且基于整体数据分析(查看信息图到了几个有趣的结论,趁年终盘点向大家汇报。顺便再聊下我和饭友们的一些故事。

若饭的2018

2018年,若饭出货量达到1,821,976餐,按每餐节约30分钟计算,累计创造的时间价值为104年


222.png

2018年产品日志

若饭代餐豆在2018经历了多次升级,最终决定终止,由19年发布的若饭饼干代替;

18年5月陆续上线了全新的V2.7粉末瓶装版和粉末袋装版,若饭新logo缺口圆环也正式上线启用,倡导1分钟9分饱」的概念;

18年6月开始,突破多个难题的若饭液体版上线,10月份配方从V3.1升级到V3.3,口感更丝滑,营养进一步优化;

为了更好的服务饭友,若饭配件库新增了若饭摇摇杯第三代、若饭加热器,加上已有的电动搅拌棒共计3种;

333.png

饭友的性别比例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女性用户比例从17年的19%增加到了27%;

从各省市购买数量来看,广州地区饭友比例的增幅最大(+6%),北上广深杭的饭友购买量则呈现绝对优势,占到了总数的86%;

当然也有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分析结果:

444.png

对同一手机号收货地址里的省和市两个字段做分析,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小趋势,暂且称之为逃出北上广或是冲入新一线吧,不少饭友原本长期在上海下单,后来收货地址变成了南京、武汉等地,扩大样本后我们发现不仅是上海,北上广都有饭友迁出,迁入地多为省市的省会城市,北京迁出到杭州的占比最多

555.png

下单时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凌晨买若饭的人少了很多,相比于2017年居然减少了18%,变成了13%(其实依旧不低)。是否说明大家熬夜加班的频率降低了?创业的热潮明显消退了?

666.png

食用频率方面,大多数饭友一周食用若饭的次数是1至3餐,以备「不食之需。我们也做了些调研和电话回访,关注大家吃完若饭之后的行为和感受。竟然有55%的饭友吃完若饭之后继续工作,甚至有人说自己是边吃边工作,其实我们的本意是希望大家可以用若饭节约出时间来好好休息

2018年在合作方面若饭有了质的飞跃,合作方数量达到了200多家,以下是年度TOP30,感谢友商们的支持:

777.png


>>查看若饭年终盘点完整版信息图

关于若饭饼干

饼干目前仍在断货中,预计2月下旬恢复上架。

若饭饼干由于我们的错误判断,导致上线两天就断货了,之所以去做饼干是考虑为饭友们增加些咀嚼感,基于若饭目前的用户规模以及仅在微信渠道首发这一先决条件,估计首批产量能差不多卖两个月。断货后我们分析了饼干的订单数据,发现很多从来没买过若饭的用户纯粹因为好奇也下单了。

这个销量的背后是隐藏着危机的。因为大多数都不是若饭的精准用户,还有很多食品行业的同行也都买了,这些人估计是不会复购的,同时还会对我们的供应链决策造成困扰,当然我们会尽全力让饼干恢复正常供货。

关于假期安排

春节临近,我们将于2019年1月30日开始停止发货,直到2019年2月12日恢复,期间朋友们仍可正常下单,但配送则需耐心等待到年后了。

还剩最后一周,需要囤货的饭友进店看看~~

222.png

饭友们的这一年

接下来的内容有点长,是一些我身边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真实经历,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留言分享你的2018年过得如何。

我找了很多饭友聊天,「以饭交友」是朋友们对我这一年的总结。以若饭为载体,基于对若饭的态度,可以高效的筛选思维模式、认知体系接近的人,我认识了非常多创业的和做生意的朋友。

想起有个朋友还调侃说:赚了钱的都说自己只是做个小生意,还没赚钱的都说自己在创业。

我们聊工作聊生活,有的人云淡风轻,有的人充满难以掩饰的野心,相同的是我们谁都没有说出心底那个字,就是「熬」,有些人熬出头了,有些没熬过去,更多的人仍在熬的过程中。

这一年,如大家所知,很多流量玩法都不灵了,一切都在快速变革,时代风潮裹挟着所有人一路向前。处在这个波动期的我们,只能先熬着,努力做好各种准备,静观其变,动应万变,听起来会有点怪,但这两种状态确实交错构成了很多人的2018年。

蘑*街的一位饭友是早期入职的工程师,在公司这5年,不断挑战新技术,上线新应用,开拓新领域。他说是从若饭2.0开始「入坑」,贡献了三万多GMV,最喜欢的是现在的粉末瓶装版。公司赶在了2018年底完成上市,也不存在像不少媒体所说的压榨员工股权收益的情况,算是可以小小的松一口气,但储备若饭的小习惯却还是保留着。

同是饭友的一位喜*拉雅研发工程师说公司已经多次筹备赴港上市,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几乎天天忙到凌晨,他说顺利的话2019年应该能上了,到时应该算是个解脱,现在继续熬着先。

微软的一位PM也是若饭老用户,负责项目实施,外派驻场期间最常用的就是若饭液体版原味,尤其适合熬过晕头转向的项目启动阶段。

一位做电商社群服务的创始人在液体版发布后入坑,之前虽然能接受若饭理念,但是嫌冲泡麻烦。他们大多数工作时间都是凌晨,分析数据,调整方案,白天执行,持续循环。

涂*智能的几个老朋友埋头苦干多年,顺利成为独角兽,若饭更多的是帮助他们的家庭解决吃饭的麻烦,毕竟照顾家庭的担子很大程度上倾斜给了另一半。

自媒体行业的饭友们在努力寻找变现方式,甚至感慨说「内容电商毁了内容」(来自公众号「歪理邪说」)。2018年有几个若饭合作方突然宣布暂停一切电商业务,也有的直接被封号关停。

几个BAT的饭友出来创业后对若饭的需求变大了,我发现他们创业的方向更多的是to B服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价值,应该会比盲目的杀入C端市场来的稳妥

币圈链圈的饭友则变得行踪不定,比*大陆的几个饭友的购买量时多时少,喊了一年的脱虚向实,依旧没找到「实」在何方。

微信里那200多个投资经理,反而不那么忙了,吃若饭的频率低了很多。有个已离职转行的投资经理告诉我说,当年劝说融资主要也是为他自己的收益考虑,说实话,若饭现在的成长状态还没有融资的必要。

把时间拨回更早的三年前,36kr拉了个杭州创业项目群,最多时有近百个项目,我大致看了下未转型活到现在的只有6个。不少微信好友都跳了槽,2018年尤其多,我在好友备注里都会记着他们的就职公司,有个人在2018年被我前后备注了「微店/豆瓣/网易/大疆」,看得出有些人熬到死也不罢休,有些则是浅熬即止,频繁跳槽。

333.png

最近「燃点」貌似很火,我没有看。翻了些相关文章,各种观点都有,互联网从来不缺乏截然对立的观点输出,罗辑思维的跨年演讲、张小龙的公开课,甚至是最近的「啥是佩奇」都有争锋相对的观点,谁也没法说服谁。

不过,这让我有了新的认知,即「吃若饭会掩盖他们拼搏的样子」。

你可以试着回忆下,在大众认知体系里,不仅仅是燃点,包括各种宣讲努力奋斗拼搏创业的故事,大多会从吃饭睡觉切入,讲创业者废寝忘食,忙得一天只能睡两个小时,忙得只能饿肚子或者吃泡面,似乎奋斗创业就是一件让人不再拥有光鲜亮丽、管控自己的事情,你必须表现得足够繁忙疲惫才是一个合格的创业者,才会得到敬佩

如果你告诉他忙的时候吃若饭,又高效又健康,还能余出时间把自己打理的得体舒适,那岂不是让他少了一个塑造创业者形象的重要方式。

奋斗这件事,到底是作秀,还是应该在保障健康的基础上,高效专注的做事情,无需顾忌他人眼光?难道必须表现的像个创业者才是创业者?相信饭友们自有判断和选择,毕竟我之前也说过,饭友们大多是不盲目合群的少数派。

综上,我个人认知世界里的2018年度关键词可以用「熬」来概括,在熬的过程中,若饭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努力让饭友们专注去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若饭应该不会倒闭了,

我们又熬过了一整年,

并且还有那么多饭友的支持。」